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3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
作为具体的形式架构,民主政治可以而且理当结合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统,发展出各自不同的模式。同时,对王阳明未曾有过类似的机遇,周海门也流露出了十分的惋惜之情。
那么,这种自觉是什么样的意识?是使得民自觉获得一种政治主体的自我意识?还是说这种自觉只是伦理和道德意义上的自觉?此外,觉民行道中觉民的主体固然是阳明学者所代表的儒家士大夫,但行道的主体是谁呢?仍然是使民由不觉而觉的那些信奉阳明学的儒家士大夫呢?还是除此之外也包括民甚至主要以民为行道的主体呢?此外,觉民行道所要推行的道,与得君行道中的道,是不是同一个道呢?这些问题,都属于如何理解觉民行道的范畴。所谓启天下卑君之心,正是说的这一点。如果说宋代儒家知识人的得君行道仍然是以君主和儒家知识人共同作为政治主体来行道,那么,在王龙溪的得君行道中,政治主体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儒家知识人和君主的结合,而是由君主来独自承当了。被称为保守主义者的钱穆(1895-1990)先生,访问美国之后曾经在给余英时先生的信中称赞美国的政治制度。这一点,在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有很好的探讨。
其实,对于晚明儒家知识人作为政治主体在高度集权的君主制下所面临的纠结和困境,吕坤的表述正可以作为一个分析和理解的极佳案例。[8]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荀子主张以客观真理指导治国方略,规划纲纪条款,统一人们的言行,止息邪说,就能一统天下,利用万物,养育人民。
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孟子·尽心下》),如此无私熏陶、无我利他,圣人就实现了觉行圆满、天德与人德合一的人生境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对修为尚未纯熟的平常人来说,既可通过涵养仁心使行为合乎礼,也可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孕育和滋养仁心令其饱满。孔子提出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上天将天德周流于人心成为人德,此人德便是仁。
当然,智慧并不排斥知识,如果知识能够成为体天悟道的梯子,就会被智慧所涵摄,从而实现转识成智。当然,以内显作为德行修为的具体方法,孔孟的观点是一致的。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顺此而推,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荀子的法哲学是否属于儒家,争议甚大。7 懂得天人相分的道理,才算得上最高明的人。本文下引《论语》原文均采用夹注,引自杨伯峻译注本。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如果常人能够虚心接受圣人教化,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少者以长,老者以养(《荀子·大略》)。孟子认为,圣人境界含蓄、微妙而深厚,圣人内心的圆满与平衡在举手投足间会流溢出生动的气韵。
13 伪,为也,矫也,矫其本性也。【10】生是天地之大德,生便有了道德价值和人文情感。
人能弘道(《论语·卫灵公》),人生境界可与天合一,生命得以升华。同样,孟子也认同孔子的圣人境界。
和孔孟不同,荀子的天既不是超越的本体,也没有道德性和人文性,天是经验世界的自然之天,人是自然之天的产物,人的本性就是自然属性,即私欲。行为节制是礼,根据人伦爱人是仁,行事合理是义,快乐而不混乱、和谐有序是乐。(《荀子·天论》)【7】荀子的思路很清晰,他拒绝给天赋予玄虚的超验色彩。可见,在心性上,荀子是正统儒家的离经叛道者,但在制度设计和文化观念上,孔孟荀三者都选择了君主集权和文化一元主义,因此,荀子在道统上是儒家的背离者,但在治世策略上他们又有趋同性。荀子也以天来解释人类的来源和存在的意义,但他的天不是超验主义的本体之天,而是经验主义的自然之天。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人生的至高境界在于体天悟道【3】,人生的至高价值在于弘扬道统,教化大众,如此,短暂的生命才能迸射出永恒的火花。
因此,荀子认为,法律的目的是通过惩罚和改造使庶人成为有道德的君子。这一主张被称为民贵君轻论或者民本主义。
如此,对天的敬畏之心也成了多余。本文下引《荀子》原文均采用夹注,引自张觉《荀子译注》。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11 朱子云: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德行修为的方法就是通过开显赤子之心体天悟道。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孔子为人们规划了快乐、合理的生活蓝图,探索了现象世界的超验价值和意义。
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荀子指出,仁、义、乐都是礼的体现。
这并不是说学识不重要,而强调一以贯之地修身悟道,智慧才能显现。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1页。
15 朱子云:仰弥高,不可及。(《论语·阳货》)可见,孔子心仪的社会制度是由圣王或仁君治理的人治模式,倡导一元主义文化观,只有符合儒家天道观的法哲学才是正统,禁止一切怪力乱神和异端邪说。那么,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呢?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如果君主是残暴的独夫,视罪责轻重,可效仿汤放桀,武王伐纣或诛一夫纣(《孟子·梁惠王下》)。
遍察万物,以中道判断,就不会产生认识上的混乱。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16 程树德云: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当然,以人弘道的路途不会平坦,成则感激上天,失则天命如此,所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孔子、孟子与荀子的理想人格都叫圣人,孟子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完全认同,但是,荀子的圣人与孔孟的圣人有明显的区别。修其天爵,则人爵从之。
发表评论